夏至过后,抓住排寒气关键15天,让阳气补

北京皮肤病防治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5/6192229.html

一进入夏天,太阳晒得人发蔫儿,下雨闷的人气短。

于是空调、西瓜、WiFi成了夏季的标配。

每天下班回家,空调一开,西瓜一抱,躺在沙发上边吃边看视频,日子过得很滋润。

殊不知,正是这些日常生活的枝微末节在影响我们的健康,却经常被我们所忽视。

你是否也有以下这些情况?

√总觉得累、乏力犯困

√怕冷怕风、手脚冰凉

√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

√情绪低落、提不起兴趣

√消化不好、容易胀气

如果符合以上1-2点,就表示你的“阳气不足”了。

中医认为,这些问题都是“阳气不足”所导致的。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古人认为“阳气”就像太阳,滋润着万物,若失去了太阳,万物就不能生长,阳气也一样,滋润着人体,失去了阳气,就会折损我们的寿命。

而人体的气、血、津液的运行都需要阳气来推动,阳气不足就会导致人体防护机能减弱,让病邪容易入侵身体,因此维持人体阳气充足是预防疾病的根本。

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养护阳气?

中医的养生保健理论中是这么说的: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中医十分讲究顺时养生,所以《黄帝内经》中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为这是生命顺应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

而一年四季之中,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这时候养护阳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推荐从饮食、睡眠、运动、艾疗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调理,逐步提升体内阳气,达到阴阳平衡,提升身体免疫力。

少进寒凉,多食温补

夏天酷暑难耐,喜欢吃冷饮和水果的人很多,但从中医角度看,大部分的水果都有四个特点:生、凉、湿、甜,而这些都需要身体调动更多阳气才能去消化,吃多了就会伤阳气。

现代医学认为,水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多吃水果能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对身体好处很多。

中医认为每种水果都有自己的“偏性”,如果没吃对、或是吃多了,就容易影响脾胃运化,甚至会助长体内湿气。

可能会有人说:臣妾做不到啊!不吃水果的生活实在无法想象!

其实中医不是说不吃水果,而是要少吃、看体质吃,但如果真的想吃一些与自己“属性不合”的水果时,可以“蘸料”吃。

比如广西就有一道叫做“酸嘢”的美食,采用当地产的时令果蔬,配以醋、白糖、辣椒等腌制而成,吃起来酸甜香辣,脆爽可口,生津开胃。

因为大多数的水果性质偏凉偏寒,就需要用性质温热的蘸料来平衡。

这样吃,不仅能祛湿去寒,还能避免暑热耗气伤阴,也有很好的生津止渴效果。

但如果出现没胃口、手脚冰凉、腹痛、拉肚子等情况,就表示已经吃出“寒湿”了,这时候可以试试陈皮姜醋糕。

夏天是吃姜最好的季节,因为姜可以温暖脾胃,不让寒气积累;

陈皮行气化湿,补而不滞,把夏天虚耗的血气充盈起来;

陈醋,酸性收敛,避免生姜发散太过,不易上火;

大枣,升阳温中,暖脾和胃;

山药、茯苓,健脾祛湿;

芝麻、花生,滋阴补肾,益气健脾;

糯米,补中益气,暖脾胃;

红糖、麦芽糖,补中益气。

对于过食寒凉导致的“寒湿”急救有不错的效果,能很好地帮助人体生发阳气,逼出体内寒湿,坚持吃下去,慢慢就能感觉到身体的变化。

睡眠充足,增强免疫

入夏后,气温升高,人体阳气外浮到体表,容易心烦失眠,而夜晚是阳气内收的时候,若晚上老是失眠或熬夜,长期睡眠不足就会伤阳气,伤肝肾阴血,导致内分泌紊乱,造成提前衰老,严重者甚至可能引发猝死。

现代医学认为,引发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如:环境、饮食、药物、身体、压力以及心理等,而长期失眠会导致免疫力的下降、诱发各种疾病的产生。

中医则认为,夏季属“心”,心气渐旺,火气通于心,人就容易出现心烦失眠,而失眠又会导致阳气耗损,阳气不足又会引起失眠。

所以说睡眠很重要,因为睡眠是人体“补充阳气”的重要过程,中医养生最讲究顺应天时、居处有时,这个“有时”指的就是人在该睡的时候就要睡,只有睡眠充足,人体的阳气得到补充,也就不容易生病。

那“被迫”失眠的人如何调理?

中医强调“整体”,夏季失眠的主因在心,因此需要通过养心来调整这个失衡的状态,身体恢复平衡,失眠自然也会有所改善。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留下的千古名方——甘麦大枣汤,是养心神的小能手。

小麦补心养肝,配以甘草和大枣益气和中、润燥缓急。

组方虽仅有三味药,但甘润平补,同调心、肝、脾三脏,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的功效。

作为一道可使心神回归身体的安神汤品,味道甘甜,不似一般药方苦涩,还能辅助补脾胃气,使五脏得到滋养。

对长期熬夜、气血亏虚所致失眠的人群来说很合适,有个好睡眠,才能养好阳气。

再配合超简单的助眠运动——胸前对撑调心肺,睡前一分钟,让你一觉到天亮。

一分钟运动(胸前对撑调心肺):

正坐。

双手屈肘上托,掌心向上,至胸前翻掌向左外撑,头颈转向右侧。颈与臂反向用力对抗。

收臂转颈回正,再次向右推出,头颈左转。

如此往复,做1分钟。

关键:颈与臂要反向用力对抗,这样才能充分拉伸手臂和肩背经络。

这个动作能有效拉伸上半身,通过充分拉伸手臂和肩背上的经络,如心经、心包经、肺经,起到调心肺的作用,将一整天累积的疲劳和紧张完全放松,引领你进入更舒适的睡眠状态,有效改善睡眠问题。

适当运动,升发阳气

夏季天气炎热,“暑易伤气”,人比平时更容易出汗,阳气是形成津液内存及外出为汗的主要因素,过汗过劳就容易耗气伤津液,进而损伤阳气。

为什么有些人剧烈运动过后反而会觉得异常疲惫?

他们可能是这么想的:多半是平时缺乏锻炼,只要运动量上来了,自然也就好了。

现代医学认为,剧烈运动过后感觉疲劳是正常的,是因为超出了平时能负荷的运动量,导致身体剧烈消耗,因此只要好好休息就能恢复正常。

中医认为“动则生阳”,动起来才能更好地生发阳气,但若原本体内阳气就不足或伤阳后没有及时休息补充阳气的人群,并不适合一味地追求运动的强度,否则只会越练越累,让“健”身变成“伤”身。

中医认为,夏季宜多吃些酸甘之品,因为酸味和甘味有增强滋阴生津,清热解暑的作用。

并且,运动后往往伴随着大汗淋漓,丢失很多的水分,需要及时补充以免脱水,这时候喝点酸梅汤正合适。

自制酸梅汤(无添加更安全)

乌梅15g、玫瑰6g、山楂3g、陈皮3g、甘草2g、冰糖适量

将材料洗净备用

放入锅中,加入ml水,浸泡半小时

将浸泡的水与材料一起置入锅中大火煮开,小火慢熬半小时

出锅前加入适量冰糖,搅拌至融化即可

酸梅汤源自清代皇宫御茶坊的“土贡梅煎”,是夏季滋阴解暑的良方,有很好的生津止渴功效。

酸梅汤中的“酸”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收敛在夏季过于耗散的阳气与津液,让我们不至于消耗过多的阳气。

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

——《本草纲目》

乌梅,味道最是酸涩,有很好的养阴生津、敛汗止渴作用;

夏天没胃口,来点山楂,开胃解腻助消化;

配上温性的陈皮,既能健脾养胃又能祛湿;

加上一点点甘草,温润甘甜,调和诸药。

适合汗出过多、运动后耗伤津液的人,可以很好的缓解口干口渴、烦躁身热以及消除疲劳、振奋精神、恢复体力,是夏日消暑的养生佳品。

用艾驱寒,温阳祛湿

长期待在空调房里,会让阳气浮于体表,寒气容易入侵,加上长期食用寒凉瓜果,助长湿气,抵抗力下降,结合现代人穿衣服喜欢露踝、腰、膝等,这些部位都是经络经过的地方,如果受到寒邪,血液就容易受阻,导致出现怕冷怕风、手脚冰冷、吃点凉的就腹泻等问题。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空调使用不当,伴随而来的就是夏季感冒人数节节升高,而一些风湿病、心脑血管疾病、咽喉炎、干眼症等疾病也容易找上门来。

因此,日常应注意空调的合理使用,温度不宜与室外温差过大,一般以26-28度为宜,同时要避开空调直吹,以自然通风为佳。

从中医的角度看,肚脐是元气的门户,又称“神阙”,是全身脉络的总枢纽,十分容易受到寒邪入侵。

特别是夏天吹了一晚上空调,早上起来总是莫名的腹痛、拉肚子,其实都是邪气从肚脐入侵体内,导致受寒。

但肚脐也被称为人体的“养生要穴”,想要不被寒邪入侵,保护好肚脐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脐疗”作为中医外治法之一,因其安全有效,简便易行,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黄帝内经》中也有许多关于脐疗的论述。

现代医学也表明:肚脐皮肤薄,且血管脉络丰富,很容易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

艾脐贴属于脐疗的一种,药材多为大辛大热之品,可以很好的补阳气、促循环、增强免疫力,温阳散寒的效果很不错。

艾绒,有纯阳之性,能温经活络、散寒止痛;

花椒,温中散寒、化解体内湿寒,是散寒祛湿的高手;

桂圆,补益心脾、安神助眠。

三者合用,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的功效。

贴肚脐“神阙”有补阳气、祛湿邪、健脾胃的作用;贴脚底“涌泉”有温肾经、滋肾阴、平肝阳、引火下行的功效。

适合吹多空调导致腹泻、气虚体寒、湿气重、冬天手脚冰冷、消化不好的人群,敷贴透皮温通经络,不用担心副作用,很安全,晚上睡前贴,让你睡得更安稳,还能散寒祛湿补阳气。

使用时需注意皮肤是否过敏,成人每次2-6小时,小儿一般贴1小时,如有不适应立即取下停止使用。

其实养阳气没有想象中的难

只要多注意平时的生活习惯

自然就能促进阳气的生发

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yanafl.com/fydz/1073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