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挂号多少钱 http://nb.ifeng.com/c/89ILxhbI6w5钱钟书先生脍炙人口的名作《围城》中,主人公的名字叫做“方鸿渐”。“鸿渐”这个名字,出自《周易》的第五十三卦:《渐》。《渐》卦的六句卦辞,每一句的开头都是“鸿渐”。但是,这个卦为什么要屡屡说起“鸿渐”?“鸿渐”又意味着什么呢?一、月令《四日至》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浙江大学收藏的一批战国楚简中。这批竹简中,有一篇名叫《四日至》的作品,其中赫然写着“日至鸿渐”四字!“鸿渐”,自然就是《周易》中的“鸿渐”,这一点毫无疑问。更巧的是,《四日至》本身就是一部月令,而我们已经说过,《周易》本质上也是一部月令。所谓月令,又称“时训”、“时则”、“时儆”等等。所有的月令,都是有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时”,一个是“训”。“时”,就是可以确定时候的天象和物候。“训”,就是在特定时候要遵从的训令。鸿,作为候鸟,恰恰就是动物中遵守时令的最佳典范。鸿雁的南飞和北归,遵循着时令季节的变化,也是人们用以确定时候的典型物候。在古代的各种月令中,都重点记录了鸿雁随着季节变迁的往来规律。《夏小正》说:“正月,启蛰,雁北乡”,正月启蛰,大地回春,鸿雁开始从温暖的南方过冬地返回北方家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夏小正》又说:“九月,遰鸿雁”。天气逐渐寒冷的秋天,鸿雁离开了北方家乡,迁徙到温暖的南方过冬。《礼记.月令》中,则记录了四次鸿雁的往来:“季冬之月,雁北乡”;“孟春之月,鸿雁来”;“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鸿雁来宾”。比照两种月令,我们会发现,实际上二者都只记录了鸿雁在一年内的一次往返:《夏小正》中的正月,相当于《礼记》中季冬和孟春连续两个月,此时鸿雁向北飞,返回家乡,所以说“雁北乡”。《夏小正》中的九月,相当于《礼记》中的仲秋和季秋连续两个月,此时鸿雁朝南飞,做客他乡,所以说“鸿雁来宾”。二、鸿雁与太阳鸿雁南北飞行的轨迹,与太阳南北运行的轨迹很相似。夏至之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高度最高,白昼时间最长。因此,夏至这一天称为“日北至”。夏至之后,太阳逐渐南移,到冬至这一天,太阳到达最南方,直射南回归线,称为“日南至”。太阳不断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就像是鸿雁年复一年不断地迁徙。所以,人们又把鸿雁称为“随阳鸟”。巧的是,浙大楚简《四日至》,正是将“鸿渐”与“日至”放在了一起。“日至鸿渐”,意思就是说,冬至(日南至)之后,太阳开始向北折返,鸿雁也开始准备向北迁移,返回自己北方的家乡。鸿雁向北三、鸿渐不得不说,《周易》的作者用的“鸿渐”两字非常精妙!六句爻辞中,鸿渐的方位不断升高,从“鸿渐于干”,到“鸿渐于磐”,再到“鸿渐于木”、“鸿渐于陵”,“鸿渐于陆”,一路不断走高。同样,太阳从冬至的“日至”之后,也在开始不断北返的过程中逐渐升高。鸿渐的高度变化,和太阳在冬至之后越来越高的变化过程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周易》的作者在描述雁北乡的过程中,也在隐喻着冬至之后太阳的北返。爻辞中的“鸿渐”,分为六个阶段,在第六爻中,鸿雁到达了最高点,回到了北方家乡。太阳也在像鸿雁一样北返的过程中,从冬至的最南点,也在夏至日到达了最北点也是最高的顶点。从冬至到夏至,正好是半年六个月的时间。作者恰好用了六句爻辞来写“鸿渐”。因此,《渐》卦的最后一爻,对应的是夏至这一天。巧的是,最后一爻中,作者写道:“其羽可用为仪”。这个“羽”字实在是太关键了。“羽”,是五音之一。五音,宫商角徵羽。阴阳五音,皆始于宫,宫数八十一,商数七十二,角数六十四,征数五十四,羽数四十八。“羽数四十八”,来源于《易本命》中九九八十一的黄钟律数。以九九八十一为宫,则得到的羽数,就是四十八。翻开《周易》第四十八卦,赫然就是卦气中代表夏至的《井》卦!井,就是井宿,也是夏至之时,太阳所躔之宿!!!《周礼·春官·冯相氏》“冬夏致日”郑玄注:“夏至,日在东井”巧吗?更巧的是,卦气中表示冬至的《复》卦,恰恰就排在《周易》中的第二十四卦,恰好是四十八的一半。更更巧的是,形成南北回归线的黄赤交角,正是二十四度!也就是说,从冬至到夏至,太阳直射点正好是从南回归线移动到北回归线,正是四十八度本文为“《周易》天文历法密码系列”第十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