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浩
主任医师/教授
从事对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五十余年,积累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肠炎溃疡病及肝胆疾病,其他疑难杂症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风湿性腰腿疼痛、中风后遗症、慢性肾炎、失眠等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深受广大患者欢迎。
汉方中医馆坐诊时间:周日上午
患者信息:曹某,女,53岁。
初诊时间:年10月11日。
主诉:一年余来胃脘痞胀隐痛,食后尤甚,得嗳则舒。初起未加重视,因症状逐渐加重,乃求医服药治疗,内服多种中西药物,疗效不著。
病史:年8月12日行胃镜检查,诊断为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胃窦大弯上皮轻度异型增生。心情甚为焦虑,因症状显著,乃来诊治。主症胃脘隐痛且胀,痛时有灼热感,口干欲饮,饮食减少,神倦乏力;大便日行一次,但干结难解。
诊查:舌质红,苔薄净,脉细。上腹中脘穴周围部位轻度压痛。肝、脾不大。
辨证:胃阴不足,郁热内生,胃中气滞不畅。
治法:养胃清热理气为主。
处方:麦门冬15g北沙参10g川石斛10g乌梅10g杭白芍15g生甘草5g石见穿15g白梅花10g炒枳壳10g佛手片10g炙鸡内金8g丹参12g木蝴蝶6g每日1剂,2次煎服。7剂。
二诊:10月18日。自诉服上方7剂后,胃脘痞胀隐痛已减轻,大便不若已往干结。惟口干、胃中灼热感未见减轻。舌苔脉象如前,治从原法。
处方:原方加杏仁10g、白花蛇舌草15g,7剂。
服二诊方后,胃中灼热感亦有减轻,口干饮水不多,胃纳正常,已无明显胀痛等症。乃接连复诊,共调治两月个月,诸症均不著,精神亦如健壮时。年12月18日,仍请原来检查的医师作胃镜复查,病理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胃窦大弯未见上皮异型增生。病情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