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节日起源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端午节民俗活动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已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
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逢此佳节
祝大家端午安康!
入馆请扫描“四川天府健康通”和“武侯区图书馆场所码”配合体温检测,无异常方可进馆等候期间保持一米间隔距离在馆内阅读学习、参加活动也需全程佩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