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59岁,年7月11日初诊。患者腹胀2年余,进食后显,觉胸脘痞闷不舒,无恶心呕吐。伴背痛,乏力,易疲劳。食欲差,纳少,便粘,排不尽感。胃镜示:糜烂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HP(+)曾服杀HP菌四联药,复查仍HP(+)。患者面色萎黄、神疲气短。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弦。中医诊为腹胀,四诊合参,辩证为脾胃气虚,阴火内伏。治以李东垣升阳益胃汤加味。处方:
生黄芪15g茯苓15g党参10g炙甘草10g
黄连10g蒲公英30g黄芩12g柴胡10g
升麻10g羌活8g法半夏30g瓜蒌30g
干姜10g桔梗10g
15剂水煎服
年8月8日复诊,患者服上方22剂,腹胀逐渐缓解,现已可正常进食,无背痛、恶心。乏力、疲劳感亦减。微咳,咯少量白痰。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弦。效不更方,以原方出入巩固:上方生黄芪加至20g,加炙桑皮15,生石膏30g,莪术15g,鸡内金15g。15剂,水煎服。
按语:患者慢性胃炎,长期饮食劳倦所伤。结合现代医学检查,胃粘膜表面红白相间,呈糜烂性改变,且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虽经规范西药杀菌治疗而无效,可能为耐药所致。宏观症状体现一派脾胃虚损之象,如面色萎黄、气短懒言、胃脘痞闷,而微观检查所见胃粘膜糜烂性改变则当属热象。正符合虚实夹杂,脾胃气虚为本,阴火内伏为标之证。
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上卷之脾胃胜衰论,并且本方为该书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之一,用于治饮食伤胃,劳倦伤脾,火邪乘之而生内热。李东垣认为“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而饮食不节则伤胃,劳倦过度则伤脾,脾胃受损使受纳运化失职,元气不足,终致阳气下陷,阴火上乘。取补脾胃,泻阴火,升下陷之阳气为法。
方中柴胡、升麻、羌活辛散助阳益胃以升清气,半夏降逆升清,寓升以降,人参、茯苓、生黄芪、甘草甘温益气除湿以补脾胃,黄芩、黄连、蒲公英辛凉苦寒清胃以泻阴火。全方攻补兼施,补而不滞,泻而不伤正气。故患者脘痞纳呆乏力等症得以逐渐缓解。嘱患者注意饮食调护,续服此方以期巩固。
HP耐药是目前消化系统疾病的难点之一,中医药有一定疗效。蒲公英为“胃病圣药”,此外配合黄芩、黄连、石膏苦寒清胃泻火,对hp菌有抑制作用。腹胀病中,纳呆、乏力、便约是虚实夹杂、寒热交错、升降失调所致。故以此方变化,可获效机。
长按添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