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作为“礼”的最重要的提倡者和践行者,儒家的最高理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齐家”所要借助的工具或者说手段就是礼。朱熹所著《朱子家礼》,是儒家礼教社会礼仪规范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最具平民意识和实践意义的礼仪规范,对后世家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家礼》共五卷,每一卷都涉及茶礼,这对我们研究儒家礼教社会中的茶礼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社会学家默顿关于社会事项的“正负向功能论”,礼仪的社会功能可以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礼仪的正功能有助于不同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协调,推动社会良性运行与发展。《家礼》中的茶礼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群体,都有着很多正面的功能。
一、家礼的发展
自汉代开始,中国封建社会从整体上看,都是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上到皇家贵胄下到普通百姓无不受其影响。早期的“礼”几乎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关真正意义上的“家礼”的记载,最早的应见于《仪礼》。
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在我国家庭礼仪史上意义重大,在其影响之下,从南北朝到隋唐,整个社会对家庭的礼仪都比较重视,出现了大量的有关私家家礼的记载。唐代以后,社会文化受佛教和道教影响,儒学的社会地位受到了威胁。
儒家学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将原本的“贵族之礼”变成适用于整个社会的普通“庶民之礼”。宋代学者司马光所著的《书仪》和《家范》,为家礼的世俗化开了先河;朱熹的《朱子家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删减原来儒家礼仪,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庶民之礼”。
由于该书所定礼仪简约,易于实行,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很快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以至于自元以后,《家礼》成为一般家庭和宗教公认的家礼的行为规范。明朝时期,《家礼》传入东亚儒教文化圈中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在朝鲜半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直到近现代,韩国礼仪文化中仍然可以看到《家礼》中礼仪的存在。
《家礼》共五卷,卷一为“通礼”,即家用日常之礼节;卷二为“冠礼”;卷三为“昏礼”;卷四为“丧礼;卷五为“祭礼”。“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朱子《家礼》的编排删减也是按照这个原则进行的。茶在家庭礼仪中的运用,同样涉及着人生中五个最重要的礼节。
二、茶礼的社会功能
1.学习茶礼: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在“通礼”中的“祠堂”部分,茶是用来供奉祖先的。在冬至和夏至日,还有每个月初一,家族的宗子以及宗子的长子都要以酒来供奉祖先,主妇和长妇则在祖先神龛前点茶供奉。在每个月中旬的望日,是由宗子和长子点茶供奉,无需献酒,也无需主妇长妇参与。
礼教社会极其讲究等级尊卑次序,在大的节日和日子里供奉祖先是先酒后茶,先宗子再长子,先男性家主再女性家主,男性执酒女性执茶,这体现的即是礼教社会的等级次序。
礼可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茶礼作为祠堂供奉礼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人通过点茶、奉茶等行动,感受礼教社会的文化规范和价值观念,并在一次次的实践中逐渐从内心认同他们自己的行为,最后认同茶礼中所传递出的文化规范和价值观念。
供奉祖先的祠堂就是礼教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充分展现的舞台。在家庭中,个体通过这些礼仪形式,将礼教社会的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逐渐内化于心,从心里慢慢认同这些标准和规范,这是个体逐渐融入社会、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不能熟知这些礼仪,并从心理真正认同礼仪中传递的文化价值观念,便会在生活中遇到极大的阻碍和困难,不能被主流的社会所认同。
2.客来敬茶:社会互动的媒介
在冠礼、昏礼和丧礼中,都出现了“饮茶汤”,分别是“冠礼”中,主人亲自上门拜访邀请正宾,正宾以茶汤接待主人;“昏礼”中“纳采”环节,男方派使者持书信去女方家,女方用茶汤接待;“丧礼”中,宾客前往主人家吊丧,凭吊结束后,护丧者将宾客带往客厅休息饮茶汤。在这三处礼节中,“茶汤”都作为接待宾客的媒介。
在我国茶文化礼节中有“客来敬茶”,从《家礼》的这个部分中可以看到该茶礼的传统由来已久。有意思的是,为什么在这些场合中都是以茶汤作为接待宾客的媒介,而不是酒輥輵訛?这与茶的自身特性和文化内涵有关。
首先,茶是越饮越清醒,而酒是越喝越糊涂,这些重要的场合需要保持清醒和理性,故不宜饮酒而是饮茶。其次,茶有自身的特殊文化意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饮茶象征着内心有操守、有德行、节俭和自律,在重要的礼仪场合用来接待宾客最适合不过。
我们人与人的互动交往是需要媒介的,一个好的媒介可以促进互动交往的和谐性。茶由于自身的特性成为重要场合互动媒介,一杯好茶可以使宾客对主人留下更好的印象,在奉茶和接茶的细节上也是加深双方情感的很好的手段,一杯热茶从一个人手上传递到另一个人手上,这是无言的交流。
3.茶器和茶汤:传递情感的符号
茶礼,在生者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也是一个重要的情感符号,表现在“丧礼”和“祭礼”中。在“丧礼”中,主人用茶汤祭奠逝去的亲人,传达哀思和敬意,宾客来吊丧,祭奠的物品中需要有茶水,除此之外,宾客需要准备钱财物慰问、资助丧主,并附上一张“奠赙状”写明资助的财物明细,这里面便有“香茶酒食”。
在“丧礼”中,还有一处比较特殊,即是在“虞祭”中,是由主事的“执事”点茶供奉逝者。为什么此前全部都是由主人自己点茶,而在给逝去亲人点茶却交由执事輥輶訛?这是因为在丧礼中主人的事情非常多,接待各种宾客、操持各个环节,加上过度悲伤体力不支,并不适合做点茶的工作,这样的安排是非常的合理的。
在“祭礼”中,在阼阶上放置茶盒、茶筅和茶盏托作为祭祀用具,之所以会放这些茶器,是因为这些东西在死者的生前也会经常用到,我国古人认为死者逝去并不意味着完全消失,他们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同样会用到他们生前所需要的物品。
茶器和茶汤在这里并没有实际的作用,而是作为一个符号传递出对死者的情感。生者并不会因为死者的离去而忽视他们的存在,在祭祀用到这些器具时,也非常强调器具的整洁性,这都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小结:
《朱子家礼》成为礼教社会中家庭和宗教公认的礼仪规范,并传入东亚儒教文化圈中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对现在的韩国礼仪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古人人生重要的五个礼仪“通礼”“冠礼”“昏礼”“丧礼”“祭礼”中,茶礼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促使了个体社会化,内化了礼教社会的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
茶作为礼仪互动中的重要媒介,促进了个体的交流和融洽度,在生者和死者之间充当了情感传递符号。在行茶礼的实践过程中,年轻一辈的人格得到塑造,老一辈的价值观得以加强,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对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宋代礼教社会茶礼中所传递的有些价值观念和文化规范,对于今人来说已经过时了,但像“客来敬茶”和以茶来寄托哀思、表达对逝者的情感等内涵,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如今,国家和社会对茶文化越来越重视,茶文化兴盛,茶礼从一种纯粹的礼节,变成一种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身体语言,中国文化可以借助一杯茶来传承,中华礼仪可以借助一杯茶来传播。如今兴起的儿童茶礼就是茶文化传承的一个现实的案例,这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