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怎么由来的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于公历6月21至22日交节。

夏至并不是说“夏天到了”,此时夏天已经过了一半。“至”是极、最的意思。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23°26N)。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夏至后,气温逐渐升高,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将要到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人在古籍里是如何记载夏至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日:“夏至,五月中。《韵会》曰:“夏,假也;至,及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陈希龄《恪遵宪度》:“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日夏至。至者,极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夏至是怎么由来的?

相传有位名字叫巧姐儿的姑娘,不但是模样长得清秀精干,人品贤惠端庄,且针线上的工夫也没人能比。她出嫁的第三天回门时,公公、婆婆和丈夫分别要巧姐做十双袜子、鞋子和十个绣烟荷包。巧姐一到娘家就飞针走线地埋头做起活来,然而,太阳快下山了,巧姐还各差三件没做,急得哭了起来。

这时,来了一位老奶奶抓起红丝线轴向空中抛出,只见那红丝线轴围绕太阳一绕,就把太阳牢牢地拴住。太阳就像一只风筝一样被巧姐牵着,始终无法落下山去。可当巧姐完成了全部针线活交到夫家时,红丝线轴却带着巧姐飘了起来,向着彩霞飞去,渐渐地融合在霞光中去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这一天就是白昼最长的夏至。这个离奇传说折射出民间的丰富想象和浪漫情怀。

夏至和冬至一样,属于中国民间重要的节日,古时称“夏节”“夏至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国放假,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

在中国一些地方,也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夏至后,人们普遍会食用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来避暑。

夏天气温高,容易使人烦躁或倦怠,所以要保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饮食应清淡为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风伴蝉鸣,荷香入梦来。

暑气蒸赤日,心静自安然。

夏至已至,盛暑将来,万物向阳,夏至快乐!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yanafl.com/fytz/1224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