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视眼科原创资讯
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青光眼全球致盲性眼病的第二位,手术对于青光眼而言是必要的治疗手段,但临床上常用的滤过手术存在滤过泡纤维化、眼内炎、低眼压等并发症,可能导致术后效果不理想。由于在脉络膜上腔及前房间存在约3-4mmHg的压力梯度差,正常人体多达一半的房水可通过葡萄膜巩膜途径排出,这可能成为青光眼手术的全新切入点。CyPass微型支架可以成为房水自眼前房流入脉络膜上腔的永久通道,近期已有研究证实,结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睫状体上腔微型支架植入术能够在长达24个月的随访期间有效降低眼压,同时避免传统青光眼手术的主要并发症。
一项在欧洲及北美开展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旨在评估CyPass微型支架植入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效用。研究纳入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65例65眼,入组标准为:房角为ShafferIII/IV级,眼压21-35mmHg,杯盘比大于0.7,出现视野损害,使用1-4种降低眼压药物无法达到治疗目的且考虑手术干预。患者平均年龄68.3岁,基线眼压为24.5±2.8mmHg,平均使用降眼压药物2.2±1.1种,最佳矫正远视力74±15个字母。对入组患者按照标准流程进行CyPass微型支架植入术(利用房角镜确定支架位置),随访期间无明显影响视力的并发症或与植入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结果发现,一年后随访时,患者眼压平均下降约35%(术前平均25mmHg,术后平均为为16mmHg)。最终完成12个月随访的患者共55例,其中4例术后出现前房积血,但在1月内恢复,其余患者术后无明显前房炎症反应。7例患者出现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均自行或用药后缓解。2例出现周边虹膜前粘连,5例出现白内障进展。但所有患者均无脉络膜上腔或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
通过以上研究可见,微型支架植入术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与传统滤过手术相比,安全性更高,也避免了滤过泡相关的并发症。同时,由于其侵入性极小,对眼组织的外源性伤害很低,故患者仍具备日后进行其他抗青手术的条件。但其术后第12月降低眼压的效果逊色于传统手术方式,故其长期作用仍需进一步观察。
原文:AmJOphthalmol.Jun;(6):-.e1.doi:10./j.ajo..02..EpubMar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按钮,进入下载页面↓↓↓文/陈梦蝶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