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成功开展首例胃体粘膜下肿瘤ESD

众志成城共抗疫情

新技术

消化内科成功开展首例胃体粘膜下肿瘤ESD手术

消化内镜下微创诊疗再提升

年4月17日,医院消化内镜团队医院内镜中心张乙川主任指导下,成功开展首例胃体粘膜下肿瘤剥除手术(ESD)。

患者李女士,64岁,因“上腹痛1年余”到我院消化内科住院,年3月23日医生为她行胃镜检查时发现:慢性浅表性胃窦炎伴糜烂、胆汁返流、胃体小弯侧粘膜下隆起,建议必要时行超声胃镜或ESD手术治疗。

术前

白光下胃体粘膜下肿瘤(SMT)

NBI(电子染色)

亚甲蓝染色

医生告知病情及诊疗方案后,患者经过与家属沟通反复思量,希望在我院手术。为了避免传统开腹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和痛苦,消化内科张主任立即汇报院领导,同时为患者制定周密的诊疗方案,决定邀医院张乙川主任到我院来指导行胃镜下胃体黏膜下肿瘤ESD手术。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后,消化内科成功的为患者实施了内镜下的ESD手术。

术中

病灶周围环形标记

沿标记点环形切开

剥离病灶

术后荷包缝合、金属钛夹止血

术后无出血

切下的组织

医院张乙川主任指导下,消化内科医护人员及麻醉科的密切配合下为患者切下2.5×3.0cm的粘膜肿瘤,肿瘤切除完整,术中出血少,患者安返病房,圆满完成了此次手术!

医院首例ESD治疗,手术医院消化内镜诊疗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ESD医院消化科领域又一项技术空白,随着ESD手术的开展,不仅避免了患者上转就医的种种困难,也降低了患者的治疗费用,极大的方便了患者。

(科普)内镜下ESD手术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2cm的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它具有以下优点:1、创伤小、不改变消化道结构、避免外科手术风险及减少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等优点;

2、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

3、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

4、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进行96%以上的切除率,以减小复发概率;

5、在疗效评估上,也是非常乐观,据相关研究显示:胃早癌可实现较高的整块切除率(92%~97%)和完整切除率(73.6%~94.7%),5年总生存率和5年疾病生存率分别为96.2%~97.1%和%。食管ESD的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0%~%和87.9%~97.4%;病变局限于上皮或黏膜固有层者以及病变浸润深度超过黏膜固有层者,在接受ESD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和85%。结直肠ESD的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82.8%和75.5%。

总之,ESD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的治疗消化道浅表性病变的方法。

内三科简介

科室主任:张永华

职称:主治医师

毕业于昆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历。曾在昆明医院心内科进修,医院心内科、肾内科,肾内科专业进修,医院、医院消内镜室及消化内科进修。

擅长诊疗范围:负责全院电子胃肠镜检查、内镜下治疗,擅长急、慢性胃肠病、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胰腺炎、肝性脑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肾衰竭、肾病综合症等疾病诊治,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特色治疗。

(消化、肾内、风湿免疫)门诊及住院部,现有医务人员12人,本科学历3人,主治医师1名,主管护师1名,胃肠镜检查医师2人,胃肠镜治疗护士6人,年消化内科被评为省级重点专科“补短板”项目。

诊疗特色:以消化病及消化内镜诊断为特色,目前开展普通胃肠镜检查,胃肠镜下NBI电子染色、靛胭脂、醋酸、碘化钾染色诊断胃肠道早癌,内镜下息肉电凝术、内镜下肿瘤粘膜切除术(<2.0cm),内镜下异物取出术、经口胃镜下空肠营养管置入术,急诊内镜下胃肠道钛夹止血、电凝术,胃功能三项胃早癌筛查,C14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常见急、慢性肾炎,急慢性肾衰,肾病综合征及各类肾病的诊断及治疗,各类常见的风湿免疫系统疾病诊疗等。

科室设备配置:日本奥林巴斯电子胃肠镜、C14呼气试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仪、胃功能三项检测仪。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yanafl.com/fytz/672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