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的范畴。发病多因情志失调,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或因饮食失节,过食辛辣肥甘,胃腑灼热,耗伤胃阴。或因外感热邪伤津耗液,导致胃阴亏乏而发病。临床表现以上腹痛不适,时发疼痛,伴胸骨后灼痛,纳差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腹痛,后期见厌食,消瘦乏力,贫血等症。病情复杂,不易根除,辨证分型往往失准,常法久用而乏效,患者失去信心,厌恶治疗。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两个治疗慢性胃炎的方子。
首先第一个方子是:黄连枳术半夏汤组成
黄连 枳实 白术 党参 半夏 黄芩 干姜
功效
和胃降逆、行气除痞
主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症见腹胀腹痛、纳差恶心,或呕吐腹泻、消瘦乏力等。
方解
方用半夏辛开散结,苦降止呕,以除痞满、腹胀腹痛,用干姜驱寒,黄芩、黄连苦寒泻热,党参、白术补中益气,枳实下气化滞,诸药合用,共奏泻心消痞、补中扶正、调和寒热之功。
加减
痛剧加木香;脘胀加厚朴;痞满食少加神曲、麦芽、焦山楂;
大便燥结加大黄(炒);
恶心加藿香、竹茹。
黄连枳术半夏汤的实际应用
男,55岁。患胃脘痛病年余,发则脘腹胀痛、嗳逆,纳食减少,消瘦。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月余,无明显疗效,饮食全废,体重下降。家属要求中药治疗,某医师以胃阴虚证处理,服药两周亦无灵验,且现水湿泛滥之态,面目水肿,形神大失,脘腹胀痛无有休时,大便不畅,小便短涩。
诊为肝郁气滞,脾虚湿阻而用化湿和中之法,进平胃散加味。服5剂水肿消失,略有食欲,但胃脘痛依然,舌质暗红,舌苔黄厚,有湿滞化热之势,改用黄连枳术半夏汤加减治之:黄连,枳实,黄芩,干姜,党参,白术,木香,麦芽,神曲。2剂后,食欲渐增,胃脘痛愈,以后用上方出入加减治疗两月,竟获康复。随访两年,患者恢复病前体重,胃脘痛再未复发。复查胃镜报告,无异常病变。
第2个方子:自拟养血益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脘痛种类繁多,常见寒邪客胃,饮食伤胃和肝气犯胃。一般用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和疏肝理气等法治之,多有良效。但近几年来,纤维胃镜确诊的一些萎缩性胃炎,用上述诸法,疗效欠佳。检阅医书,曾见吴隐君治疗胃脘痛有血虚脾弱之说。人之五脏,二脏属气,三脏属血。思虑则伤脾,心脾相连,心生血而脾统血,血枯脾弱,致失其职,不能司转输。用参术补之燥之则误,枳术消之健之则非,自处一方,用当归、白术、香附、茯神、黄连、木香,名正中散,收神效。颇受启发。
萎缩性胃炎久治效差,心情忧郁,多见舌红口干,牙龈出血,纳呆便秘。外证如此,是为血枯阴亏。血为营,乃水谷之精也。思虑过度,饮食日少,焉能阳生阴长,气化血润。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燥胜则干,其为血液之涸,草木之枯,得雨滋荣,人身之燥,非血不泽。胃中血枯,致阴液受伤,欲滋其阴必先养其血,血液充足,则阴液自复,脾胃健运,则诸证可除。自拟养血益胃汤,药用当归、白芍、生地、北沙参、石斛、麦冬、白术、甘草、茯神、郁金。用于临床,甚为满意。
验方介绍自拟养血益胃汤
组成
当归 白芍 生地 石斛 北沙参 麦冬 白术 甘草 茯苓 郁金
功效
养血滋阴、健脾安神
主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阴血亏虚者,症见胃脘疼痛,面色萎黄,口干欲饮,大便干结,纳呆,倦怠无力。
方解
当归、白芍为养血药,故用之为主;滋养胃阴,取生地、沙参、石斛、麦冬;白术、甘草养胃实脾;宁神者,茯神为先;思虑者,开郁为主,故用郁金。
实际应用
男,40岁。胃脘痛年余,口干欲渴,牙缝出血,大便秘结,食欲不振,面色苍黄,夜寐不安,倦怠无力。胃镜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轻度贫血,中西药并进,效果不著,顾虑重重,诊见舌红,苔光,予养血养胃汤,加川楝子0g,药后,大便通畅,每早次,甚规律。口干渴大减,胃纳渐香,病情基本稳定。偶然觉胃脘微痛,来复诊。守原方,去生地,加延胡索,前后治疗两月余,诸症消失。
最后一点文章中的方法只能作为参考,具体情况还需要辩证。五行相生相克,一脏失衡,则其余五脏皆失守,五脏不安就会导致五行失守,调理不在于病急乱投医,不是出现什么症状就改善什么。需追溯根源五行同调,方可事半功倍。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精彩推荐
中医:胆经一通,万病无踪,一个穴位通肝胆,相关疾病全解决中医:两个穴位,每天按按,可调脾胃,眼睛更“晶亮”中医:脾好,命就好;脾虚,命就虚!你的脚上有个穴位可以养脾救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