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时间是主观的,比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兮”就是因为非常思念某个人,仅仅一天没见面,就觉得像是分开三年那么久。又比如人们常好景不长,并不是美好的时光真的太过短暂,而是人们太希望好景常在。在这二者的对比中不难发现,并不是时间是主观的,而是人对时间的感觉是主观的,时间的表现形式也是主观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区表现时间的形式各不相同,例如沙漏、日晷、钟表。
那么我国最早是如何确定时间,划分四季的呢?
相传是帝尧派人划分了四季,确定了纪年方法。这件事在《尚书》第一篇《尧典》中有比较详细的记录。尧帝在位时曾下令羲氏与和氏观测、记录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和昼夜长短,以此来划分四季,制定历法。
首先确定日中,也就是春分,这天的昼夜时间相等。帝尧让羲仲住在东面的旸谷(据说是今天山东省日照市),也就是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来测定太阳东升的时刻。当观察到日夜长短相等、星鸟(星宿名)出现在南方天空正中时,确定为仲春时节。从这天起万物生长,百姓就开始到田地里劳作,鸟兽开始繁殖后代。
其次确定日永,也就是夏至,这天的白天是一年中的最长的。帝尧让羲叔居住在交趾(据说是今天越南的北部地区),以观察太阳向南移动的情况。当观察到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火星出现在南方天空时,确定为仲夏时节。从这天起天气变得炎热、多雨,人们就搬到高处居住,鸟兽也褪去冬季的长毛准备过夏。
再次确定宵中,也就是秋分,这天的夜晚和白天时间等长。帝尧让和仲居住在西方昧谷,也就是传说中太阳落山的地方,来测定太阳落下的时刻。等到夜间和白昼长短相等、虚星出现在南方天空时,就确定为仲秋时节。这时天气转凉,百姓陆续回到平地上居住,鸟兽的羽毛开始变得稠密。
最后确定日短,也就是冬至,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帝尧让和叔居住在北方的幽州(据说是今天内蒙古一带),来观察太阳自南往北的运行情况,等到白天最短夜最长、昴星出现在南方天空时,确定为仲冬时节。这时民众都在家中取暖,鸟兽长出厚厚的的羽毛御寒。
四季循环往复一周为一年,一年又分为三百六十六日。这就是帝尧确定四季、制定历法的大手笔。
四千多年前帝尧在东西南北四方建立的天文台,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人工天文台,这是天文、历法的创举,开人类历史文明的先河。看看今天世界各地建立的天文台、气象站、科学考察站的情形,不由地感叹在数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有了这么先进、科学、务实、长远的想法和行动,实在令人敬佩。
紫金山天文台如今大力提倡文化自信,这文化自信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源于了解古人的先进、伟大之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我们也更加坚信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力、富有科学精神的民族,这创造力也体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我们的国家、我们每个人必定能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