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中,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
夏至当天,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最长、黑夜达到一年最短,阳盛阴衰到了极致。
《恪遵宪度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盛极必衰,衰极必胜,夏至过后,阳逐渐收缩,阴逐渐伸展。
夏至的难得在“至”,蕴含了古人朴素的辩证思想。如果说“小满”是“满则溢”后的谦虚,那么夏至则意味着预知消长后的自省与顺应。
夏至后开始进入伏天,农作物和杂草、害虫一起,迎来了发展时期,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重的时节。
今天,让我们在7首宋诗中,翻检历史中的夏至时光。
夏至後得雨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
麦乾春泽匝,禾槁夏雷坠。
一年失二雨,廪实真不继。
我穷本人穷,得饱天所畀。
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涘。
躬耕力不足,分获中自愧。
余功治室庐,弃积沾狗彘。
久养无用身,未识彼天意。
作者是几乎被哥哥光芒掩盖的“三苏”之一的小苏——苏辙。
这首五言古诗,开篇两句就应和着“夏至”的气质——天道不会把人逼死,如果干旱到了极致,那么雨也就飘落下来了。
《老子》曰:“天之道,其犹张弓欤!”天道,自带弹性,就像太极图阴阳首尾相继的样子,一种形态接近于极致,那么,必然会向着它相反的方向发展。
宋代自然灾害频繁,或旱或涝,在文人笔下都有反映。苏辙这首诗里,干旱应该持续了一段时间,所以虽然夏至后下起了雨,但还是不得不心忧仓廪中的粮食能否为继。
苏辙自称“穷人”,可见此时正处于仕途的低沉期。自己上不能以文武艺报销国家,下又无力躬耕,但却享受着人间的收获,于是深感惭愧。
此诗,即事抒怀,它透露出的士大夫悲天悯人的情怀是感人的。与杜甫自己身居破败草庐却呼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表达上较收敛。
夏至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
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
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
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
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
作者张耒,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他的这首《夏至》说理性较强。夏至可以说是由春转夏最重要的节点,几乎从此开始,这世间万物从表面上看彻底告别春天。
这就是首句所谓“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的意思,春天化生万物的功业到达了极致,便悄然转入了夏。
这种变化是极其细微的,所以人们常常是后知后觉。而那些对时序变化敏感之人(观化子),却又不知如何说起。
秋风肃杀、寒来暑往,人们能感受到的,往往都是这样明显的变化,而四时之行,很多都在细微之处。
此诗意涵丰富,借“夏至”阐明变化起于微末,但这种细微之处并不能广泛地被人们感知。
夏至日与太学同舍会葆真二首(其二)明波影千柳,绀屋朝万荷。
物新感节移,意定觉景多。
游鱼聚亭影,镜面散微涡。
江湖岂在远,所欠雨一蓑。
忽看带箭禽,三叹无奈何。
作者陈与义,为两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中八俊”之一。
与上一首诗中春夏相序、时节变化的微末不易感受不同,此诗水映绿柳、荷开半夏,夏日气息真是扑面而来。
此诗诗风明净,记叙与友人共度夏至节。看亭外游鱼相聚,感受微风轻拂,闲散江湖在心不在物,但该到的雨水,却没能及时赶来,将暑气消散些许。
飞禽如忽然远去,只留下一行啼鸣,有一唱三叹的余韵。
夏至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作者范成大,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这是一首六言古诗。夏至在端午之后,时间相距不远。所以,诗中还有还用粽丝系臂的描写。
不过,夏至时,民间亦有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吃面条、食粽子等习俗。此时佩戴粽丝,祈求健康,也符合实际。
且据宋代《文昌杂录》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诗人偷得浮生之闲,好不惬意,看那老翁正伴着孙辈玩得很开心,正是人间最平凡不过的光景。
这首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夏至后初暑登连天观登台长早下台迟,移遍胡床无处移。
不是清凉罢挥扇,自缘手倦歇些时。
作者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同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杨万里的夏天可能也没有雨水光临,热得厉害。
夏至这天登连天观,他手中一直忙不歇地摇着扇子。突然停了下来,那也不是因为天气凉快,而是手酸了,需要休息一会。
趣味横生,不仅是诗人话语里的幽默,就是想象一下衣冠楚楚的士大夫狂摇扇子的情境,也很逗趣。
夏至过东市二绝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平。
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
涨落平溪水见沙,绿阴两岸市人家。
晚风来去吹香远,蔌蔌冬青几树花。
作者洪咨夔,南宋诗人,字舜俞,号平斋。
夏至这天,诗人路过东市。眼见得农家插完了秧,雨后初晴,牧童骑着牛向着家的方向远去。
这着实和以上几个饱受干旱和暑热的诗人,境遇不同。
接着,又来走过岸边,绿阴遍布,处处坐落着人家。一阵晚风袭来,将香气吹得很远。眼前的冬青花,正在夜晚盛放。
这首诗,明里透着生机,但诗人生活在南宋宁宗、理宗年间。
尤其是宁宗时期,宋史专家虞云国先生曾说:“光宁时代与南宋历史的转折政治史而论,南宋皇权的一蹶不振和权相的递相专政始于这一时期。”
第二首诗中写到了冬青这一植物,又是在晚上。冬青树,一般栽种在汉朝的宫殿与宋朝诸帝的陵墓旁,而“冬青花,花时一日肠九折”。
说此诗有一个“悲情”的内核,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觉得我在过度解读呢?
今日诗赏,到此结束,我们下期见!
-end-
相关往期:
5首父亲的诗,李商隐殷切,韦庄有爱,苏轼充满自嘲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