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冬练三九,夏养三伏”。不知不觉中,一年之中最热的三伏天,就将悄然而至了。三伏天的具体日期,是按照夏至和立秋日期来数的。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加起来一共有三伏。
今年的三伏天,将持续整整40天的时间。三伏天是怎么来的?都有什么特点?提到三伏天,民间还有“伏天不做,不富也安康”的说法,指的又是哪不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老传统别丢了。
三伏天是怎么来的?
三伏天,并不是现代才有的说法,而是由来已久。
在唐代学者张守节著的《史记正义》中,就有提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秦德公,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三伏”之说。
古往今来,三伏天都和“闷热”二字密不可分。作为一年之中最热的时间段,老祖宗们想必是借三伏提醒人们,天气越来越热,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温准备了。
古时候条件有限,古人降温的方式,比较原始而简单,常用的就是贮存冰块降温,喝一些自制的冷饮,条件好的家庭,还会来到避暑山庄过三伏。
到了现代,天气比古时候热了不少,防暑的设施设备,倒也增加不少,就比如空调,可是古人想都不敢想的。但随之而来的,还有“空调病”等现代人才有的症状。
每年即将入伏时,我们这的老人都会万般叮嘱,“伏天不做,不富也安康”,意思是,入伏后,有件事是不宜做的,这样即使不富有,也能有个健康的身体。这不做,指啥呢?
“伏天三不做”,分别指啥?
1、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
现代人才有的“空调病”,就是因为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造成的,常见的症状有关节不舒服、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等等。封闭、低温的环境,再加上湿度较低,容易导致细菌、病毒滋生,同时人体不能正常排汗,也会引起内分泌紊乱。
使用空调的时候,建议每隔小时开一次窗户透气,每次开15分钟,另外可以在空调出风口处放一盆水,以改善房间湿度,自己也要多出来走动走动,不要一直坐着。
2、不要急着洗冷水澡降温
三伏天让人最难熬的,莫过于午间时分外出,炙热的太阳和紫外线,感觉能分分钟把人烤化了。外出回来,切记不可急着洗冷水澡降温。
大量出汗的时候,皮肤的毛细血管属于扩张状态,突然洗个冷水澡,会让血管急剧收缩,热量反倒憋在体内出不去了。正确的做法是,先用毛巾把汗擦干,等过了半个小时后,再去洗个温水澡。
、不要做出汗量较大的运动
进入三伏天后,人体消耗增大,如果还做一些出汗量较大的运动,容易造成肌肉损伤、体内缺水等。建议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最好选择柔和一些的运动,如游泳、打太极拳、做瑜伽等等。
尽量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运动,不要在大中午的时候,去户外运动,不然容易中暑,或者出现各种不适,适得其反。
最后,再跟大家分享一道非常适合入伏喝的汤水,用三种豆子煮的三豆汤,若有条件,记得安排起来,消暑又解渴。
懒喵食谱:入伏三豆汤
1、我们先准备适量红豆、绿豆、黑豆,比例差不多就行,将它们冲洗干净,一起放入锅中;
2、然后我们往锅内加入足量清水,水要多放些,大火煮开后,转小火再煮0-40分钟,关火;
、煮好的三豆汤,无需吃豆子,取汤喝即可,可以当做夏季消暑饮品,营养又健康。
用大白话聊美食,我是懒喵,喜欢美食的朋友,随手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