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风物丨夏至盛夏已至,万物蓬勃

像画稿上最炙热浓艳的一笔

太阳,铺张着极致的光辉

暖,早已派出风

吹开了大地

芳香四溢

云带着雨所托的信笺

轻轻走来

不知为谁羞红了脸

水从莲叶间擦过

闪出晶莹的亮光

至此,夏天走向极致

……

夏至,已至

夏至,在夏天的六个节气中,居于中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载:“夏至,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此时万物的生长繁盛到了一个极点。从今往后,天气日渐炎热,我国大江南北将要步入盛夏。

一候:鹿角解丨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二候,蝉始鸣丨蝉,古时楚称蜩,秦晋称蝉,俗称“知了”,叫声清亮,夏至后五日,雄性知了鼓翼而鸣。“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高树鸣蝉,夏日也真正开始。

三候,半夏生丨半夏,是一种野生中药草,生于仲夏水田,性喜阴,感夏之阴气,开始生长,能治伤寒寒热、喉咙肿痛。夏季过半时,最适宜采集它地下的块茎。

食面丨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每年到了夏至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吃面的习俗。此时,新麦登场,食面既有着尝新的意味,还提醒大家,过了夏至,白天将会越来越短。此外,因为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而面条又是食品中形状最长的一种,所以食面还寄寓了生命绵长不绝的美好愿望。

祈愿吉祥丨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

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丨在古代,夏至时,妇女们相互赠送折扇、脂粉等物品,借折扇生风,以脂粉驱散因体热所生的浊气,防生痱子。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从周代始,历朝沿用。在现代,虽然我们已经不需要储存冰块来消夏,但是自夏至前,空调冷风便已早早地派上了用场。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

夏至时节,处处能听到蝉声,它在告诉人们一年已走到五月(农历)中。大地仿佛流火一般,助力太阳释放出更大的热量,就连祥龙也畏惧炎热,潜藏在碧绿的潭水深处。每次下雨之前,天空可见频频飞驰的闪电,待雨过天晴后,便能看到一道道美丽的彩虹。

“北轩凉吹开疏竹,卧看青天行白云。”夏季的雨后,阳光灿烂,栀子花香得浓烈,如青春的狂热绽放。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蝉鸣声里树影明灭,忽觉夏长。

玉堂睡起苦思茶,别院铜轮碾露芽。

红日转阶帘影薄,一双蝴蝶上葵花。

——金·赵秉文《夏至》

节气里的“诗情画意”是最美的中国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文明流传至今的气候“密码”,是时光的馈赠,是广袤的四季流转,是不灭的星空,是我们试图与天地沟通的庄严仪式,也是生命生生不息的奇迹。盛夏至,蝉始鸣、雨绵绵,万物繁盛生长,大地开始热闹起来,那些绿意盈盈的植物和多姿多彩的夏花,在每一阵夏风中,仿佛都洋溢着生命的热情,告诉你生活中处处充满惊喜,去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携一米阳光上路,人生便可一直从容。

登台长早下台迟,移遍胡床无处移。

不是清凉罢挥扇,自缘手倦歇些时。

——宋·杨万里《夏至後初暑登连天观》

夏至时节,天气炎热,人们挥汗如雨,一场大雨消散了夏至的燥热,暑气尽消。此时,诗人和朋友在暮色中沿溪散步,徐徐晚风袭来,好不惬意!诗人眼中的世界充斥着“黄”“紫”“青”几种明暗不一的颜色,色彩十分丰富,因而铭记着夏天傍晚时分的夕阳西下,天空颜色的色彩多变、变幻迅速的特点,也让后人读来感同身受。

在奋斗拼搏的路上,我们也需要一份似杨万里一般的淡定和从容,就像雨后初晴时的那道彩虹,就像牧童在山林里吹奏的笛声,就像远风送来的清凉,就像炎夏第一口冰西瓜带来的甜美……心态好了,盛夏悠悠。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yanafl.com/fyyy/1149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