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这部易传,是所有易传里面最能够精准解读《周易》的。
没有之一。
《大象》的文字往往比《周易》的卦爻辞还要简短,却总是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卦的核心主旨。
比如《革》卦。
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大象》
《革》卦“泽中有火”的卦象,与“治历明时”有何关系呢?
这要从一个五千年前的祭坛说起。
不妨细细读来。
一、泽中有火
《大象》用字之精妙,较《周易》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如泽中有火这四个字,看似平淡无奇。
一般人只会理解成:《革》的上卦兑为泽,下卦离为火,火在泽下,所以说“泽中有火”。
甚至还有脑洞大开者,认为这说的沼泽地里的天然气着火的现象。
哭笑不得然而我们若是把这句话和后面的“治历明时”合起来看,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
什么样的泽,什么样的火,才会与历法有关呢?
正确的答案是:这个泽不是普通的沼泽,这个火也不是普通的那个火。
此处的泽,是建有古代天文观象台的地坛灵沼。
此处的火,是天上的青龙心宿和房宿,又名大火!
不信?接着往下看。
二、地坛与泽
说到泽,它并不是自然界普通的沼泽,而是人工开挖的池沼。
这些池沼通常是圆形,中间通常会留有一片方形的陆地,是古人用来祭天礼地的场所。
《周礼·春官·大司乐》就说:
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
贾公彦疏曰:
言泽中方丘者,因高以事天,故于地上;因下以事地,故于泽中。取方丘者,水锺曰泽,不可以水中设祭,故亦取自然之方丘,象地方故也。
也就是说,古代夏至祭地,需要在“泽中方丘”进行。
冬至祭天,则是在圜丘进行。
祭天的圜丘和祭地的方丘,就是后来的天坛和地坛。
天坛,祭天圜丘地坛,方丘早在五千年前的辽宁牛河梁,就已经出现了祭坛的圜丘和祭地的方丘。
牛河梁遗址的方丘和圜丘这个五千年前的地坛中,我们可以看到方坛周边环绕着一片低洼,原本应该是有水的。
那就是最早的“泽中方丘”形象。
也是五千年前的古人夏至祭地的地方。
这个传统,从最晚五千年前就已经确立,并一直延续至今。
三、夏至与火
《革》卦作为一个“治历明时”的卦,它与历法天象是密不可分的。
卦象中的泽,就是夏至祭地的泽,后来演变成灵沼、辟雍。
泽中的方丘,往往建有灵台、明堂、辟雍等建筑。
这些建在泽中的建筑,往往都带有天文观测的功能。
日月星辰中,最受瞩目的星座,就是东宫青龙的房心二宿。
又名大火、火星。
《诗经》里面为人熟知的“七月流火”,指的就是这个火。
《革》卦“泽中有火”的火,指的也是这个火。
当夏至这一天,人们在泽中方丘祭地之日,会在傍晚时看到一颗火红的大星高悬正南方的天空。
这就是苍龙的火星。
《尧典》记载: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这颗火红耀眼的大火星,在尧舜时代就是夏至的标志性星座!
我们似乎可以想见,古人在灵沼的水面上,看到这颗火红色亮星的倒影,正是“泽中有火”的最佳写照!
古人会不会从水面看星星的倒影呢?
会!
诗云“三星在羀”,看到的就是水中的星!
本文为抱雪斋读易笔记“《周易》天文历法密码系列”不造第几回,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