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夏至,老话讲最怕夏至晴,为啥夏至

导读:明日夏至,老话讲“最怕夏至晴”,为啥夏至有雨好兆头?看农谚咋说。

每到阳历6月21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90度,称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恪遵宪度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当天,是我国一年里白昼最长的一天,过了夏至日,太阳便会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将逐渐变短,导致黑夜一天比一天长。

一般来说,进入夏至后,我国普遍进入了炎热的夏季。尽管天气炎热,但对农作物的生长却十分利好,因为较高的气温与充足的光照,可以促进玉米、水稻等夏作物旺盛生长。

与此同时,夏至节气也是北方小麦全面收割时节,这期间北方还是少一些雨水比较好,正如老话讲“有钱难买无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但此时又是长江流域的集中梅雨期,降雨范围广、雨量大、持续时节长,为南方地区的农作物生长,创造了水热同期的生长环境。

6月21日,正好是今年的夏至日。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夏至当天全国多地将迎来降水过程,尤其是东北、西南、华南等地会出现大雨、暴雨、大暴雨不同程度的降雨天气。那么,夏至日当天下雨到底好不好?一起看看农谚是咋说的。

1、“夏至有雨,仓里有米”

这句农谚大概意思是,夏至当日宜雨不宜晴,夏至日如果下雨,那么夏秋时节雨水可能比较充沛,像水稻、玉米等夏秋作物生长需水就有保障,粮食高产丰收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老话“稻谷要喝夏至水”、“夏至雨点值千金”也都是这个意思。

2、“夏至不雨地要干,夏至有雨应秋旱”

这句农谚是说,如果夏至当日没有下雨,接下来的雨水可能偏少,加上夏季本身高温炎热,土壤中的水分将加速大量蒸发,导致土地干旱开裂;如果夏至日当天下雨,那么秋天的雨水均匀,发生秋旱情况的概率将减小。

3、“夏至无雨三伏热”

这句农谚意思是,夏至当天如果不下雨,那么三伏天里的雨水可能偏少,没有雨水冲刷,地表温度将持续保持在高位,导致三伏天里又晒又热。

另外,夏至节气中,有些地方将夏至日称为“分龙日”,相传这一天是天上小龙去各自管辖区域发号施雨的日子,以实现分片行雨的目的,因此民间就有“夏雨隔片田”的说法,意思是夏季雨水分布不均,有的地方涝,有的地方旱。

总而言之,老辈人认为夏至当天下雨是个好兆头,预兆接下来雨水充沛,不仅能冲刷气温,实现降温目的,还能保障农作物生长的水分需求,有助于粮食丰产增收。

那么,你们那边夏至日有雨吗?这天下雨好不好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yanafl.com/fyyy/1191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