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根据太阳、月球及地球运转的周期制定了年、月、日,顺应大自然与四季的春夏秋冬的法则,从而形成了历法。我国传统历法是世界最早的历法之一,古人为了确定时间和季节,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并根据天体行星的位置,计算出它们因时间变化而产生的规律,以此为基础编制历法,用于社会生活和农牧业生产方面。中国传统历法主要包括计算朔望、二十四节气、日月食、闰月安置等。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先民创制出了三种历法来计算农事:阴历、阳历和阴阳历,阴阳历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农历",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为什么农历可以沿用到今天呢?是因为它不仅有阳历的成分,又有阴历的成分。它把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则合为一体,总结了两者对农业的影响,比如,通过历法而算出的节气惊蛰,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虫子复苏;再如雨水,基本都会有雨水天气。所以我国的农历比纯粹的阴历或西方普遍使用的阳历实用方便,比较准确巧妙,是我国天文学、农业学方面的骄傲。
历法的形成演变
(一)初步定型
历算之法最早应该始于伏羲。《周髀算经》曾载:“伏羲作历度。”《尚书尧典》对此也有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时。”
远古之人将一年基本算为天,以闰月来调整月份和季节,并根据黄昏时南方所见不同的恒星位置,来划分季节。夏朝开国之后,以《夏小正》为历书,作为判定时节的依据,此书也是现存最古老的农政历法类典籍,它将一年划为12个月,并记录了每个月的星象、气象、物象和一些生产活动,诸如农耕、渔猎、采集、蚕桑、畜牧等,但这本书并没有提到四季和节气的概念。说明夏人早期的农业活动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
到了殷商时期,开始采用天干地支计时法,十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种搭配方法的便利在于无论记年、记月、记日、记时都可使用,这也是我国独特的历算法则。该法则往往用数字记日,干支记月,这时已有大月、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同时把闰月放置于年末,称为“第十三月”,季节和月份的关系一般都比较固定。西周继承并发展了殷商时期的历法,掌握了推算日月全朔的方法,并能够定出朔日。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载:“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可以看出西周的人们不仅能够以日月相会作为一月的开始,也发现了“日食”的现象。这个时期的历法著作已经明显比《夏小正》更加进步了。春秋中期,我国已开始用土圭来观测日影长短的变化,用来确定冬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长的日子)和夏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短的日子)的日期。
战国时期,随着《甘石星经》等天文著作的问世,历法制定的水准又有了很大的提升。此时,已经基本将一年定为天,并发现了19年置7个闰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战国人又采用了更为先进的四分历,这标志我国历法已经进入了相当成熟的时期,而四分历要比欧洲罗马人所采用的儒略历(同样为日)早了大约年。随后,孔子的《春秋》中定义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并规定一个季为三个月。将二十四节气分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它们之间大约相隔为46天,以“立”字表示每个季节的开始,以“分”“至”表示处于此季之中。
(二)质的飞跃
隋唐时期,历法学开始出现了质的飞跃。唐代的李淳风在《皇极历》的基础上修订了《麟德历》,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年)颁布施行,这部历法废除了闰周,主要依靠观测和统计来算出回归年和朔望月的精密数据。开元十三年(公元年),僧一行派11人分别到不同的地方测量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日正午时分八尺圭表的日影长度。于开元十五年(公元年)完成《大衍历》,并于开元十七年(公元年)颁布实施。这部历法内容包括平朔望和平气、七十二候,日月每天的位置与运动,每天见到的星象和昼夜时刻,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位置,因此大衍历被称为“唐历之冠”。
明代中晚期以后,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本土创造的已经越来越少了,在中外交流的过程中,明代部分愿意接受西学的官员已经可以较好地使用西方的计算方法了,比如徐光启曾就成功地预报了万历三十八年十一月朔(公元年12月15日)的日食,所以中国的古代历法进入了吸收外来先进经验并总结的时代。
(三)中西交融
崇祯二年(公元年),明思宗接受礼部建议,授权徐光启组织百人的历局,修订历法。历经五年的努力,撰成46种卷的《崇祯历书》,该历书引进了欧洲天文学知识、计算方法和度量单位等,例如采用了第谷的宇宙体系和几何学的计算体系,并采用欧洲通用的度量单位,分圆周为°,分一日为96刻、24小时,度、时以下60进位制等。徐光启的编历,是中国古代制历的一次大改革,它是中国传统历法向近代转型的开端。
年辛亥革命后,规定从年1月1日起实行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并保留了传统纪年。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规定实行公元纪年。自此中国传统的历法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当然我们现在还依然保留了很多传统的东西,比如立春、冬至依然在民间沿用至今。
#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