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年6月21日5时44分,我国正式进入夏至节气,夏至过后标志着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日降低。古人云:斗指午,为夏至。夏至的由来夏至是一年之中太阳在最偏北的一天,这一天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也是白昼时间超过黑夜最多的一天。太阳在夏至这一天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是古人对夏至的记载。与之相对应的南半球正值冬季,过了夏至,太阳将原路返回,阳光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开始逐日递减。《恪遵宪度抄本》有云:“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宁宁觉得,夏至之名的由来也颇有深意,“至”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为到,引申指到达极点。因此“夏至”的意思应该是夏天的太阳到达了极点,古人讲:物极必反,指的是以后的日子,太阳要往南去了。夏至之节气古代有“夏至阴生”的说法。夏至在中夏位,即午位。但夏至并不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老话讲“冬在三九,热在三伏”,暑热最充足的天气还要数立秋前后的“三伏天”。我们都知道冬季有“数九”的习惯,其实在夏季也有“夏九九”要数,只是不如“冬九九”那样广为流传。宋代周遵道有《夏至九九歌》记载,“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入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夏至之风俗自古以来,民间有夏至吃面的说法,因此在如今的南方地区也将吃面看做重要的“夏至习俗”,从这天开始,夏天伴随着火热正式来袭,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都要发生改变,健康营养的面条就成了很多家庭的饭桌上的常菜。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夏至时吃的面大多是由新成熟的麦子磨出来的面粉制成的,这样的面新鲜、有营养,而且美味健康。古代的夏至时节,家中的女子会将自己制作的香囊、胭脂、折扇等等这些小东西拿出来,相互馈赠,当做小礼物。一方面是出于礼尚往来,更重要的是因为夏季蚊虫叮咬严重,而且人们常常汗流浃背,驱蚊避暑就成了日常话题,巧手的绣娘们会将香囊佩戴在身上,这样既美观,又能发挥想要的功效。夏至之饮食夏季饮食宜清淡为主,但并不意味着要彻底吃素,只是在烹饪手法上要以低油脂、低盐为最好的选择。日常生活中还要及时补充新鲜的蔬菜、水果,水果中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在炎热的夏季,大有生津止渴的功效。夏至之养生1、到了夏季人们容易贪凉,尤其要注意生活环境的温度调节,从高温环境下进入空调房时要有一个适当的过度。避免温度快速变化出现的身体不适,如感冒、打喷嚏、空调病等等。2、夏至过后,中午太阳炎热,气温升高,要尽量避免在阳光下的暴晒和剧烈运动。夏至小贴士这一期的宁宁为大家推荐的是夏季的标配:绿豆汤。自古以来,绿豆汤就是夏季清热解暑必备之佳品,而且做法简单,经济实惠,种类多种多样。绿豆汤的好处不用再多说了,什么清热解毒、消除水肿……如果是喜欢喝汤的朋友们可以在上锅之前多加些水,就是这么简单,剩下只要等待出锅,静置、最后根据个人口味加糖。夏至诗词说起关于夏季的诗词有很多,倒是刘禹锡的这首《竹枝词》最让人念念不忘。《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翻译:江岸两旁杨柳依依,绿色的枝丫随风飘动,江山水波粼粼,忽然听见岸上传来男子唱歌的声音。此情此景就好像东边出了太阳,西面下起了雨,好像不是晴天,又是晴天。诗中的“晴”字,与“情”同音,后人常以此诗表达爱情。尾声二十四节气转眼已经过去十个节气,关于“夏至”你有什么要说的,或者一些有关节气的诗词都可以在评论告诉宁宁。本文为宁嘉馨儿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宁宁在这里感谢大家的喜欢。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