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了了我有肠上皮化生了

一日小编在上门诊,从门口进来一位中年女性,表情紧张而悲哀,双手颤抖的拿出一张报告:“医生帮我看看,有人说我马上就会得癌了,你就实话实话吧,我能承受的起!”说着不禁眼圈一红,流下泪水来,我拿起报告一看:肠上皮化生!以上场景只不过是门诊经常出现的一幕而已,在门诊经常有上至80多岁的老太,下至20多岁的年轻人,看到这几个字眼,就犹如晴天霹雳!仿佛看见一幕悲剧正上演,惶惶不可终日,为了解决大家的疑惑,今天我就来说说肠上皮化生。

什么是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高龄人更为多见,指的是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换句话说,胃黏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肠上皮化生常常合并于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类型

(1)完全小肠型:组织形态学类似小肠黏膜上皮,可见具有明显纹状缘的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少数潘氏细胞,杯状细胞含唾液酸黏液,但不含硫酸黏液,吸收细胞不含黏液。

(2)不完全小肠型:组织学上除见杯状细胞、吸收细胞外,可见部分吸收细胞被柱状黏液细胞所取代,无潘氏细胞存在。杯状细胞含唾液酸黏液,但不含硫酸黏液,柱状细胞仅含中性黏液。

(3)完全大肠型:可见具有明显纹状缘的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杯状细胞含硫酸黏液,吸收细胞不含黏液。

(4)不完全大肠型:吸收细胞部分或全部被柱状黏液细胞所取代,无潘氏细胞存在,杯状细胞含硫酸黏液。

当然这是医学上的严格分类,只有搞病理的医师才能把它分得很清楚,我们一般的病理报告结果也没有这么细,知道大致分类就行了。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相当普遍,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20~30岁年龄组检率为30%,50~60岁年龄组可高达80%,确切原因尚不明确,它的出现可能与胃黏膜损伤和不能完全再生修复有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上皮化生也有一定的关系。

?肠上皮化生和癌变?

肠上皮化生不一定会癌变。一般地说,小肠型化生或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好,见于各种良性胃病,尤其多见于慢性胃炎,且化生随炎症发展而加重,故有人认为该型化生可能属于炎症反应性质,与胃癌关系不大,但不完全小肠型肠化生也会随着炎症的发展而加重,并向不完全大肠型肠化生转化。

大肠型化生或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较低,但在肠型胃癌旁黏膜中检出率较高,说明该型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估计有人看到这又有些紧张了,就算是不完全大肠型化生,发展至癌变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由正常细胞一跃成为癌细胞,这是一个慢性渐进的过程,在发展成恶性肿瘤之前,常常需经历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完全小肠型肠化→不完全大肠型肠化→异型增生→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如此多年持续的癌前变化。这个过程一般需要几年甚至十余年的时间,若能及早识别和及早干预,就可以很好的防止胃癌的发生。

出现肠化生了应该怎么办?

一般肠上皮化生都是和萎缩性胃炎相伴相行,若萎缩性胃炎治疗后好转,肠化生的现象也会随着减少。因此治疗萎缩性胃炎就是治疗肠上皮化生

那么萎缩性胃炎如何治疗呢?

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治疗幽门螺杆菌,饮食规律,戒烟、忌酒,避免过咸、浓茶、咖啡、腌制食物等常见易“伤胃”的行为、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或调整使用损害胃黏膜的药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激素等止痛消炎药物。

除以上对症治疗外,心态也很重要,很多疾病都是吓出来的,前文已经说了,就算是最不好的那种肠化也不是一天就会变癌的,另外现在内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早期胃镜都可以在内镜下发现并治疗,痛苦小花费少,童叟无欺!医院就可以完成早期的筛查及诊治工作,对于中、重度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或大肠型化生应重视,密切随访,建议每6~12个月随访一次胃镜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其他情况一般1年做一次胃镜足矣。

希望这篇文章对广大群众有所帮助,医院欢迎大家就诊,以上部分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汪志兵

赞赏

长按







































招聘(竞价)主管
最顶尖的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jz.com.com/fyzy/227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