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疾病起病迅速,稀少罕见,一旦摊上了,预后往往难以预料。
8月中旬,47岁的姜女士左眼眼前有黑影飘动,并且开始出现疼痛和眼红充血。当地就医后开始点消炎药水,但13天过去了,病情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严重了。无奈之下姜女士辗转来到市三院就医。
检查发现左眼底有黄白色大片的坏死病灶,同时伴有眼底出血。患者年轻,病情进展较快,发病原因不明,全科医生会诊后,大致判断姜女士的病情可能和某种病毒感染有关。当务之急是找出感染病毒,控制眼内炎症。
治疗前的眼底照片,可见眼底多处大片的视网膜坏死灶(黄白色)和出血(红色)。
眼科副主任医师李胜迅速安排姜女士做了眼内液检测,回报结果眼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且眼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指标很高,提示眼内有剧烈的炎症反应。
没错,就是让小孩感染水痘、成年人感染带状疱疹的那个病毒,也正是它让姜女士换上了急性视网膜坏死。
首次检测眼内液,IL-6、IL-8指标很高。
IL-8指标明显下降,提示治疗有效,眼内炎症好转
治疗后期,IL-8指标水平趋近正常。
查清楚致病元凶,眼科副主任刘新果断的给姜女士进行了眼内抗病毒药物注射治疗并配合全身抗病毒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动态监测眼内炎症因子IL-8的水平和病毒载量的变化客观的证实了治疗的有效性。姜女士的视力从稳定到逐步提高,非常高兴。
治疗后,可见患者的坏死灶明显减少,范围缩小。
姜女士在市三院得到及时诊治,但并不是每个患者都如此幸运。以往,急性视网膜坏死即病毒性视网膜炎诊断往往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来确定,没有明确的检测方法来证实,很多患者在做出诊断时已经是中晚期,最终双眼视力结局通常很差。
年日本葡萄膜炎协会已经将眼内液病毒核酸检测写入急性视网膜坏死的诊断标准之中,同年,市三院即引入这一技术,也为更多疑难眼病的诊断提供了直接依据。
相比较青光眼、白内障等常见眼病,疑难眼底病的发病率较低。但是在市三院,过去的3个月里有近20例患者进行了血液和眼内液的检测,检测内容涉及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核酸和抗体、细胞因子、炎症因子以及基因分型等内容,检测样本数量为大连最多,省内前三。
眼前房穿刺使用的注射器和EP管
很多疑难眼病难就难在诊断上,除了急性视网膜坏死之外,眼内液检测对其他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都起到巨大作用,涉及到黄斑变性的抗VEGF治疗效果预测、糖尿病黄斑水肿和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方案选择、白塞氏病的诊断、原田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疑难角膜炎和继发性青光眼的诊断、遗传性眼病等多个方面。
治疗前明确诊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精准评估治疗效果,最终使得患者重获光明,最好的疗效、最轻的副作用和最少的费用,这正是“精准医学”追求的目标。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