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鹏程伟玲戴明明
萎缩性胃炎也称慢性萎缩性胃炎(AG),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等,无特异性。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与年龄成正相关,已经被公认为癌前疾病状态,也是临床常见病与疑难病。中医根据其病症表现多将其归属于“胃脘痛”、“痞证”等范畴。西医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法上,目前还没有好的治疗措施。而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上诊疗优势明显。
林师多年来应用双术汤治疗萎缩性胃炎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病患中口碑甚佳,现特举验案一则报道:
验案举例:
患者黄某某,因多年胃病,常年胃脘胀闷不适,体检查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C1型)伴胃窦多发糜烂,慕名来找林师诊治。
初诊(-08-02)症见:胃脘胀闷不适,偶有反酸、嗳气,纳一般,寐尚可,二便调,舌暗,苔白腻,脉弦滑。
林师分析:中医病名较为模糊,譬如中医“胃痞”可以是现代医学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也可以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又可以是萎缩性胃炎;“胃脘痛”可以是现代医学的胃溃疡、也可以是萎缩性胃炎,甚至是胃癌等等。故林师认为AG无论归属于“胃痞”还是“胃脘痛”,对临床指导意义不大。相反,林师发现现代医学命名对AG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极大地临床价值,特别是部分AG患者临床症状轻或无临床症状(仅体检时发现),治疗上可从病论治,即现代医学的“病”与中医学的“证”相结合,这样可借助现代医学先进的科学仪器对疾病做出明确诊断,在此基础上再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将中医融于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去,微观辨病与宏观辨证相结合,既可知晓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也可弥补中医在诊断、疗效评价等方面的缺陷。
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痰淤阻滞)
处方:双术汤加减
苍术15g,白术15g,党参15g,
茯苓15g,苏梗10g,姜半夏10g,
延胡索10g,川楝子10g,鸡内金15g
丹参15g,牛膝15g,甘草6g
厚朴10g,陈皮10g,石斛15g,
日一剂,水煎ml,一日3次
方解:加味双术汤实为六君子汤化裁而来,方中党参、茯苓、白术、苍术健脾益气,既能助脾胃运化水谷,同时也可加强除湿化痰的功效;厚朴、陈皮、姜半夏理气健脾、降逆止呕;川楝子、丹参、牛膝活血行气止痛;鸡内金消食健胃;石斛养阴益胃生津;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诸药配合使脾气健、胃气降,脾胃运化推动功能强健
林师分析:认为AG的病位是明确的,病机是相对稳定的,因而“双术汤”可贯穿始终,故常坚持“效不更方,不效守方”的原则。服药后,患者的病情并非完全一致,林师常根据其不同症状而适当的调整处方。期间患者坚持定期每周门诊复诊,规律服用中药。
-12-19,患者服药后出现,胃脘部疼痛加重,故向林师汇报病史,林师听后告知:AG从不痛到痛是疾病好转的佳兆,是正气得复的一种好的现象,AG是一种退行性胃黏膜病变,其主要的特征性变化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和固有腺体的萎缩,并常伴有不同类型的胃黏膜上皮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疼痛代表该疾病的萎缩状态得以恢复。
当日复查胃镜,果不其然,胃镜上影像好转,提示:慢性糜烂性胃窦炎,胃镜下从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转化为以红为主,病理结果回报:黏膜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同时林师嘱咐患者切记要继续坚持治疗,胃镜上好转,病理诊断的改变,但仍有肠上皮化生,病情容易变化,需仍需继续坚持服药,才能达到疾病的真正治愈。
患者在4个月疗程就达到了临床上胃镜下好转,临床诊断的改变,体现了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上的诊疗优势。
以下附患者胃镜检查结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