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天跟大家分享麦门冬汤治愈五十多年老胃病医案
提到胃病的治疗
一般多想到建中汤、理中丸、泻心汤之类
鲜有想到用麦门冬汤
患者,曹总母亲,75岁,胃痛、纳差五十余年。自述五十多年前生过大女儿后,因家贫肆食辛辣之品,后胃疼时作,饥不欲食,烦热,呃逆,偶有气喘,频繁咳吐白色涎沫,口渴咽干,乏力,大便干,舌红少苔,脉举之无力、重按细滑数。刻下为初夏,但仍穿薄袄,问之渴喜冷热水?答曰温水。患者家境殷实,其子为师父好友之友,据讲极守孝道。携带病历,厚盈数尺,不泛名家医案,半夏泻心有之,附子理中有之,更有大剂量附子用之,所服妄效,更有病甚;西医检查及病历不胜枚举,胃镜数十次报告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近日病症加重,举步维艰,气不足以息,动则喘咳,咳吐白色涎沫,其白如雪,食不下,时欲吐。师父两根烟的时间处方如下:
麦门冬60g姜半夏9g怀山药10g
潞党参10g大红枣12枚焦三仙各10g
延胡索10g川楝子10g黑玄参10g
酒大黄10g生地黄30g炙甘草6g
×3剂,水煎内服,每日1剂,每次服mL左右,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送别患者后,心生疑惑,“麦门冬汤”为治疗肺痿方,未曾有记载用于胃病,望师告知。
吾师分析道:《金匮要略》:“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患者咳吐白色涎沫,这里的涎沫大部分是从咽部、口中来,所以看起来特别白,过去书上形容此种涎沫为“其白如雪”,你看垃圾桶中痰涎现仍为白色。
患者气喘,临床上这种喘盛者可见干呕。因其胃气不降,腑气上逆所致。患者脉举之无力,沉取细滑数,为内有伏热,久之格阴于外,故身寒,渴而喜饮,但非热饮,寒安从何来。胃中有热,上攻于肺,肺亦为燥热所伤,燥邪最易伤津液,因而咳吐黏沫;燥为阳邪,其色白如雪。咽干、口渴均为肺、胃之阴伤造成,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亏虚大肠亦亏,传导失司,发为便秘。知饥者,脾能运化;不能食者,胃失受纳。舌象亦为此证辅诊。
“麦门冬汤”着重的是养胃阴、益胃气,因内有伏热,津液已伤,故在养阴的同时要清热。清热忌用苦寒之品。因阴虚热盛,胃气已伤,苦寒之品最易伤胃(这也是不用天冬,黄连等苦寒药的原因)。麦冬为甘寒之品,既养肺胃之阴,又清肺胃之热,辅之玄参以清伏火,玄参即清且透,能“启肾水上济于心肺”,故用大量生地滋肾阴,肾阴充沛方能上济,且金水相生。半夏是苦辛温燥之品,何为?胃经与冲脉并行,降阳明之气即是降冲脉之气,但因辛温燥性和本病的性质相悖,故前面用了大量的麦冬为君,配伍少量的半夏来降阳明之气、平冲脉之逆,且无辛温燥性之虑,去其性取其用。粳米难以买到,故改为山药,理同且更润肺(鲜品尤佳)。延胡索、川楝子行气止痛之对药;酒大黄泻热通便,大黄甘草汤既清伏热,又治气逆上冲,且能护胃气,诸药合用,共奏清养肺胃之功。纵观全方,标本兼治,效专而力宏。
另外,要搞清楚肺和胃的关系,“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气来源于脾、胃;肺的津液也来源于脾、胃。因此在治疗的时候,既要清肺润肺,又要清胃养胃。我们常说的“治痿独取阳明”,这里的阳明就是胃,胃为水谷之海、十二经脉之海,所以可通过养胃来治疗痿证。
次日,曹总来电告知,一服后其母已欲食,且咳嗽好转。
二诊:呃逆消失,食欲增加,能知谷香,诸症减轻,效不更方,以前方3剂继服。
三诊:胃脘烦热及口干咽燥消除,大便通畅,诸症基本消失,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继用3剂。
吾师常常教导我们,临床上很多病症的治疗,千万不能拘泥于书本,什么病就用什么方。要审慎求因,精确辨证,有是证用是方,本病的核心是痰涎“其白如雪”。临床上师父也经常用麦门冬汤治疗甲状腺结节、慢性咽炎、倒经等疾患。
下期预告:怎样拯救你的失眠?
温馨提示:文中方药不可自行服用,需经医师辨证后方可。
版权声明
审核:袁卫华
编辑:陶春芳
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健康咨询可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