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将至,记住吃3食避3事,遵循祖

#图文夏日征集令#

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北半球迎来了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日子,约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此节气源自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与农事活动,早在《尚书·尧典》中就有“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的记载,奠定了夏至在节令系统中的重要位置。

夏至之名,直观反映了太阳到达天顶的至高点,古人以此划分阴阳,认为夏至之后,阴气始生,阳气渐衰,故有“夏至一阴生”之说。《周易》中“乾卦”六爻,至上九“亢龙有悔”,象征夏至之极阳转阴,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变化深刻的理解与敬畏。

夏至时节,亦不乏富有诗意的典故与传说。如宋代苏轼有诗云:“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描绘了夏至之夜,人们在酷暑中寻觅一丝凉意的情景。又传,古代夏至日,皇帝要举行祭地仪式,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体现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的崇敬与顺应。

夏至时节,各地风俗各异,但多围绕消暑纳凉、祈福展开。

江南地区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虽与端午相近,但也有部分地区将此习俗延续至夏至。而在北方,尤其是北京等地,有吃面的习俗,谓之“吃过水面”,面条象征长长的白昼,寓意长寿安康。

夏至饮食,注重清淡解暑,防病保健。如江南的凉面、凉粉,既可解暑,又便于消化;广东、福建等地喜食荔枝、芒果等时令水果,既补充夏日流失的水分,又满足口腹之欲。此外,民间还有“夏至尝新”的习俗,即品尝新麦、新李等应季食物,感恩自然的馈赠,庆祝丰收。夏至将至,记住“吃3食、避3事”,遵循祖宗老传统,家人健康入伏!

“吃3食”

1.面食:夏至时节,按照传统习俗,有吃面的习惯,尤其是凉面或者清爽的面条,如东北的大冷面,因其清淡开胃,能帮助应对高温天气下的食欲减退问题。面条象征着长久与健康,吃面也被视为迎接夏天、庆祝小麦丰收的方式。

2.鸡蛋:在某些地区,夏至日有吃鸡蛋的习俗,认为此时食用鸡蛋可以增强体质,应对接下来炎热的三伏天,使身体更强壮,尽管“吃鸡蛋,石头能踩烂”是一种夸张的表达,但它象征着食用鸡蛋后身体健壮。

3.苦味食物:夏季对应心,在中医理论中,适当食用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心等,有助于清热解毒、去暑湿,符合夏季养生的原则。

“避3事”

1.避暑: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以防中暑。应选择在凉爽时段外出,使用遮阳伞、戴帽子,室内使用风扇或空调降温,同时多饮水,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2.避湿:夏季雨量增多,空气湿度大,应避免居住环境过于潮湿,以免湿气侵体,影响健康。可通过使用除湿机、勤开窗通风等方法减少室内湿气,并食用如薏仁、冬瓜等有助于祛湿的食物。

3.避剧烈运动:在炎热的夏季,避免在烈日下进行剧烈运动,以免过度消耗体力和出汗过多导致脱水或中暑。推荐在早晚较凉爽时进行适度的锻炼,如散步、瑜伽等轻量活动。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这儿,如果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yanafl.com/fyyn/1226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