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孔子搜求古籍,在夏人的故地杞国得到了《夏时》。
《夏时》的原版内容被编在《尚书》里,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尧典》。
《尧典》里的四仲中星天象,是年前的实测记录,准确无误反应了虞夏时代的实际天象。
由于岁差变化,《夏时》所记的天象已经与孔子当时有了很大误差,所以孔子应该是对《夏时》的天象进行了重新修订,于是有了后来的《夏小正》。
司马迁在《史记·夏本记》篇中就说:
“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
孔子正《夏时》的工作,和孔子晚年好易的故事,其实是同一件事!
除了从夏人后裔得到《夏时》,孔子还在宋国得到了殷人所作的《坤乾》。
《坤乾》,就是后来的《归藏》,就是一部用易卦表示的月令时训!
同样,《夏时》,同样也是一部用易卦表示的月令时训!
而且,我们已经证明,《夏时》,就是后来的《连山》!
《夏时》所用的卦序图,就是这幅年前尧帝时代创立的卦气图!
孔子正夏时的工作应该没有完成,我们今天所见的《夏小正》,实际上应该是由孔子的嫡孙子思完成的。
子思在整理《夏小正》之后,又进一步整理了周公的《月令》,也就是今天我们在《礼记》中所见的《月令》。
《礼记》月令是在《夏时》、《坤乾》和周公《时训》的基础上整理完善而成,不论是日躔还是昏旦中星的位置,都精确地表明它是战国前期的产物。
准确地说,《礼记月令》是公元前年左右的天象实测,这时孔子已经去世,子思正当盛年。
在《尧典》中,五月夏至的昏中星是房宿大火。
到了《礼记月令》中,房宿大火变成了季夏六月的昏中星。
战国时期,房宿昏中的时间比尧帝时代晚了近一个月!
正是由于战国时代的天象与《夏时》和《尧典》的记录都不相同,所以才有了重新修订的必要。
《周易》,正是在卦气图的基础上重修的易经!
它是战国时代的子思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