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三不做,一年病不沾”,五月二十四入伏,不做什么?
五月二十四入伏,马上就进入三伏天了,对于三伏天来说,很多人都认为是比较难熬的日子。因为三伏天如果太炎热,不仅会让人中暑,甚至还会有一些人“苦夏”。
但是“长夏”漫漫,总是要经历一些什么的。当然“伏”就是指的“伏邪”的意思,液体钙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所以对于入伏,以及整个入伏的40天。老祖宗认为也是一年最容易生病的时间段,毕竟如果三伏过不好,不仅不能养生,甚至还会留下“病根”。所以进入三伏以后,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记得养生,并注意健康才行。
当然在农村里流行这样一句话,“三伏三不做,一年病不沾”,而五月二十四日入伏,进入三伏这一天,我们要做什么呢?我来说一下:
什么是三伏天,今年三伏天的特点是什么: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又最潮湿的时刻,而它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所以入伏以后,全国各地相继进入高温模式。
当然对于入伏,老祖宗认为:“伏”,为蛰伏,藏伏的意思,指的是夏至后的阴气,在炎热太阳的照射下,被迫藏在地下,并出现“地煮天蒸”的情况。所以此时的“三伏”也是指的天气太热,是宜伏不宜动的。
对于入伏的时间,其中明代诗人陈三谟在古书《岁序总考全集?一年二十四节气详解》中是这样说的:
“夏有三伏,五月夏至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
所以从上述来看,入伏的时间是“夏至三庚”,也就是第三个庚日进入伏天,第四个庚日进入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今年入伏的时间是公历的7月11日,农历的五月二十四。当然今年入伏是不一般的,和往年相比有几大特点,下面我来说一下:
第一,今年入伏为“弱金伏”。
按照干支纪年法来说,今年入伏的日子为“庚午日”。在五行中,庚为金,午为火,所以这一天的特点就是火气和金气的对抗。然而在五行中,“火能克金”,所以来说火气的力量越强,那么金气的力量就越弱。
但是庚日有六种,分别是庚戌日,庚申日,庚午日,庚辰日,庚寅日,庚子日。在这六种庚日中,戌为土,申为金,午为火,辰为土,寅为木,子为水。
所以从五行上来看,庚申日,因为两金的原因金气最强,庚午日,因为火克金的原因火气最强。
所以来说,在火强金弱的情况下,五月二十四入伏这一天的特点就是:上午炎热,但是晚上会有雨水出现,当然这一天如果有雨的话,以后三伏天会绵绵不断。
第二,今年为最长伏。
今年入伏的时间是农历的五月二十四日,公历7月11,而出伏的时间是农历的七月初五出伏,公历8月21日出伏,共计40天。
当然今年三伏40天,也并不说明什么,毕竟去年的时候,三伏天也有40天。但是今年由于闰二月的原因,在今年“春季不明”的情况下,所以今年的暑天特别的长。
因为按照老祖宗的干支纪年法来说,当太阳出了东井,并走出朱雀七宿时,就是天气转凉的开始。所以在农历的八月初六,太阳黄经到达一百七十六度之时,才走完朱雀七宿,所以为了也就是天气转凉的开始。
因此来说,七月初五出伏以后,还要持续30天的热天才真正的转凉,所以今年的三伏天是不一般的。
“三伏三不做,一年病不沾”的意思:
当然,由于今年三伏天太热的原因,老祖宗认为一些事情还是不要做为好,所以俗语:“三伏天三不做,一年病不沾”也是这个意思:
第一,三伏天不“贪凉”。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很多人也是在三伏天防止中暑了,所以他们都待在家里不愿意出门,并吹着空调。
但是老祖宗却认为,三伏天是养生的关键,要做到三伏天不贪凉,并防止“中寒”才行,而古书《黄帝内经》是这样说的:
“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阴阳、喜怒、饮食、居处,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进入三伏天以后,要做到避湿邪、远疾病,并在春夏季节的时候,要保持阳气充足,不要过分的贪凉。
而老祖宗认为过分的贪凉,会导致阴血易亏,极易被寒气阻遏,并导致血寒,引发一些身体上的不适。
当然万物生长靠太阳,而我们人类也不例外,一些阳气不足的人,必然机能低下,所以在三伏天里不要过分的去吹空调,等等做一些贪凉的事情来。
第二,三伏天不“熬夜”,流大汗。
进入三伏天以后,特别是白天变长的原因,很多人也是在三伏天里做一些熬夜,流大汗的事情来。当然老祖宗认为这也是不妥的,因为《黄帝内经》有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进入夏三伏以后,也是“天地气交”之时,所以来说人们也要遵循自然规律才行。
当然为什么说三伏天不流大汗,其中《黄帝内经太素?六气》中是这样描述的:
“腠理发泄,汗出腠理,是谓津。”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汗是由津、血转化而成的,而顾名思义,三伏就是“藏伏”的意思,适当流汗是可以的,如果流大汗也是不妥的。
老祖宗认为,汗液的生成,离不开阳气的参与,而出汗的同时,会大量损耗阳气,因此三伏天锻炼,应以微微出汗为宜。当然三伏天也尽量不要熬夜,不流大汗,晚睡也是指不要超过夜晚11点。
第三,三伏天,不去潮湿的地方,忌潮湿。
进入三伏天以后,很多人因为太热的原因,就去一些潮湿的地方避暑,或者坐在潮湿的木头上。然而老祖宗认为是不妥的,而《黄帝内经》也有云: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所以老祖宗认为,湿邪伤人,往往是自下而上入的,而这时候也是“下煮上蒸”的时期,所以一些湿气在侵入人体时多是自下而上。
由此来说,在三伏天的时候,不要坐在潮湿的木头上,也不要让孩子赤脚在家里跑,玩耍等。
写在最后:通过上述来说,至于“三伏三不做,一年病不沾”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这也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