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夏至,老话说夏天雨水多不多,就看中

明天夏至,在一年当中,明天的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最短。夏至节气是太阳南返的开端,也是季节转折的开始。

老话说“今夏雨水多不多,就看三莳雨不雨”,啥是三莳?谚语里咋说?

1·夏至节气的特点

在一年里的二十四个节气中,冬至和夏至是两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冬至节气大地上阴冷力量最盛,阳暖力量萌生的节气,所以说“冬至一阳生”,这初生的“一阳”之气,是万物生长的力量。

夏至节气则刚好相反,夏至时大地上阳热气最强,阴凉力量萌生,也就是“夏至一阴”生。这初生的阴气是终止的力量,于是草木开始停止生长,果实慢慢成熟。

随着大地上的阳气不断被消耗,阴气力量不断增强,季节便也慢慢进入凉爽少雨的秋季,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

所以,夏至节气的特点,就是大地上的阳气增强到了极致,然后转向衰弱的开端。所以这时候的天气和物候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夏季的天气。

2·夏至节气分三时

在农耕社会,无论是对于皇帝、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对夏至相当重视。那时候的夏至叫作“夏节”,认为这天是“龙王”生日。

如果遇到大旱,百姓们就会在这天把龙王的塑像抬到太阳下暴晒,同时敲锣打鼓,直到下雨才会把神像抬回归位。

正因为夏至节气的重要,夏至天气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最终的收获。所以人们把夏至的十五天又细分为“三莳”,是头莳三天,二莳五天,末莳七天。

夏至本来就是“水节”,这时节的雨也更有利于庄稼的生长。所以南朝《荆楚岁时记》中就写:六月必有三莳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

3·最怕中莳雨

夏至节气的这十五天,三莳阶段的雨水本来就比较多,但这雨也不是什么时候下都对作物有利。

民间认为,斗莳和末莳有雨是有利的,称“头莳雨,庄稼底”“莳头下雨,根粗苗实”。

但最怕的就是中莳有雨,《田家五行》中说:莳雨最怕在中莳,主大水,大凶。若末莳,纵雨亦善。

意思是如果夏至后的第四天到第八天有雨,那就预示着今年夏季的雨水会特别多,甚至会形成水涝等,但如果中莳的五天没有下雨,那最后七天纵然有雨影响也不大。谚语中说“中莳莫有雨,一下淹低田”“二莳落雨,一下难停”。

除此之外,“莳里”也不能刮西南风,谚语称“莳时一日西南风,准过黄梅二日雨”“时里西南,老龙回潭”等,古籍中甚至还记有“连年试看,才有终日之西南风,风急便作雨”的说法。

这也正应了民间“夏至西南风,十八天里雨来冲”“夏至西南,莳里雨潭潭”“夏至西南大水兆,风急雨骤水来泡”的谚语。

不但如此,就连古籍《开元占经·八节日气候》中也有“夏至风从坤来,六月雨水横流”的记载。

所以如果中莳有雨,或者莳里有西南风,都代表今年夏至雨水多,要提前做好准备。

古籍中还说“末莳得雷,谓之送莳雷,主久晴”,称如果末莳的七天时打雷,就叫“送莳雷”,预示着后期会出现旱情。

谚语中也有“迎梅雨,送莳雷,送走了、再不回”“三莳雷、送龙王,送走龙王旱断江”的说法。#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yanafl.com/fyyn/11922.html


当前时间: